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党中央及时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作为近年刚刚兴起的新兴经济形态,共享经济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加快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有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为什么要在农村发展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依托网络技术、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资源拥有方将使用权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让渡给他人和机构,共享资源、获取回报、实现共赢。发展共享经济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共同富裕要求。作为脱贫攻坚的延续和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奋斗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显然,共享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共享经济模式可以将农村的富余资源与城市需求之间进行最大化、最优化的重新匹配,将不确定性和流动性转化为稳定的连接。
乡村山美水美空气清新,有着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广袤的田野山林、质朴的乡村文化,是城市居民追求的诗和远方。这些乡村优质资源大多深藏在大山深处,经济效益未能有效发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流转更加高效便捷,发展共享经济能够将这些优质资源、闲置资源推向城市,实现与城市共享;农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房屋资源,建成共享农田、共享农庄等发展旅游体验和健康养生等服务业;当地群众除了有土地分红外,还增加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催生经济效益。
“如何在农村发展共享经济
发展共享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着力点和落脚点。
共享绿水青山。通过整合包装乡村优质自然资源,发展健康养生和旅游业,实现与城市居民共享绿水青山。依托森林资源、空气资源、温泉资源,定制个性化康养、旅游产品,开展订单式、贴心化服务。通过网络平台,推出“我在乡村有氧吧”“我在乡村有温泉”,让城市居民在乡村共享“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感受科考游、探险游、山地游、研学游,实现资源共享,创造经济价值。积极探索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把乡村优质的空气“卖”到城市,满足城市碳排放需求。
共享乡村文化。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好农村图书阅览室、村史博物馆、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农村文化阵地,为实现文化共享打下坚实基础。深挖乡村文化共享潜力,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增强乡村文化活力。将乡村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之中,拓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实现更大维度的共享。发展智慧共享乡村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打造“互联网+乡村文化”,通过互联网展现立体鲜活的乡村文化,使城市居民在共享乡村文化中感悟乡愁。
共享绿色食品。通过“接单”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城市居民通过互联网向农户或农场主“下单”,农户或农场主“接单”后按照订单要求种植果蔬、饲养家禽。“下单”客户可通过5G视频技术对“私人订制”农产品实施全过程实时监控,随时观看作物生长情况,果蔬长好、家禽长膘后送货上门。城市居民不仅共享乡村的优质食材、绿色食品,还能参与农业生产过程,既满足物质需求,也满足精神需求。同时,供货方和需求方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共享田野山林。整合乡村田园、果林、山塘资源,承租给城市居民,让城市居民在乡村有自己的菜园、果地、鱼塘,乡村群众通过土地租赁和帮忙打理农作物的方式获得租金收入和工资收入,两者在共享中各取所需,促进城乡融合和资源互动,实现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城市居民共建共享共赢。同时,通过共享田野山林,一大批闲置的撂荒地将被盘活,田野颜值、土地利用率等得到大幅提升,农业旅游、产业开发等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被源源不断激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共享村居民宿。以“我在乡村有个家”为目的,盘活闲置乡村用房,用好租赁权和使用权,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面向城市群体进行认购。按照认购城市居民的要求,对住房进行适当的装饰改造,既保留原汁原味,又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给城市居民在乡村安个家。同时,因地制宜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和共享农庄建设,加快通信网络、物流体系、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大力发展以享水谷共享农庄为代表的脱贫济困型共享农庄,采取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有、共享、共赢”模式,村民获得免费安置房、土地分红和务工收入;企业获得运营收益;政府实现“造血式”精准扶贫;社会消费者获得高品质生活体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展共享经济需要哪些政策保障
发展共享经济,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
政策支撑更加完善。当前,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但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方面的政策还较为单薄,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用好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如:以“三块地”改革为契机,破解土地供需矛盾问题,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为共享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村共享经济政策体系。注重与乡村振兴已有政策体系的有效衔接,以发展壮大共享经济为抓手,以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涵盖人力、财政、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政策体系,为乡村共享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战略指导。
资金支撑更加有力。发展共享经济根本靠市场,引导靠政府,最终靠企业,但初期需要财政配套资金引导,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在保持原有财政支持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要挖掘土地收益潜力,把土地收益更多地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共享经济,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人才支撑更可持续。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的关键所在。既要引育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会种田的“土专家”、爱农村的“新农人”,更要依托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吸引四方之才蜂拥而来,盘活乡村振兴“人才池”。完善人才下乡奖补机制,提高乡村人才的待遇,让乡村人才安心谋发展。总结推广大学生下基层、三支一扶等好经验好做法,统筹招录一支朝气蓬勃、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特别要注重引育数据型、管理型,精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方面的人才,推动信息技术下乡,把技术融入共享经济中,打造共享经济发展平台。同时,作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的主体,企业要发挥自身资本、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培养优秀人才和运营团队入驻乡村,推动共享经济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穆克瑞,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县委书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学员)
|